本篇文章2780字,读完约7分钟

核心阅读

厦门的沙坡尾生于海边,因海而生。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城市的发展和渔业的转型,它一度被人们遗忘。如何改革?沙博威的转型不是简单的以新换旧,而是挖掘地方资源,保留原有渔港和街机文化,引入创意产业,将闽南特色与现代艺术相结合。保护与发展并举,古有风味,新潮,唱渔歌,新渔港。

沙坡尾,渔歌又响

沙坡尾作为厦门和福建开阳的重要商埠,400年前闻名于世。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曾经是厦门经济中心的沙坡井日渐衰落,旧城改造迫在眉睫。

引进创意产业,整合文化内涵,挖掘地方特色,沙博威现在已经成为一个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活博物馆”,拥有渔港文化的魅力和多样的建筑风格。

过去繁忙的渔港日益衰落,转型迫在眉睫

走在沙波威,船只曾经停靠的避风码头平静而绿色。不远处,厦门最高的建筑世茂海峡大厦的双塔俯瞰着这个古老而年轻的社区。

对王耀南来说,沙博威是一个曲折的故事。他是沙博威人,一直住在这里,见证了沙博威的反击和重生过程。

在这里,出生在海边。"沙坡尾是厦门港的发源地,自清朝以来就是一个避风港."王耀南说,由于它位于厦门岛南部海滩的最末端,这里到处都是沙子,形成了一段沙坡,因此得名沙坡井。

沙坡尾,渔歌又响

在这里,它在海上茁壮成长。沙坡尾是厦门起源和渔港文化的见证。沿海的渔船早出晚归。每天晚上,都有从北到南鱼贯而归的热闹景象。街道上满是海鲜。

沙坡尾,渔歌又响

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城市的发展和渔业的转型,沙坡尾的当地渔船大多停止了捕捞,并逐渐减少。“当时,在沙坡的尽头,狭窄的小路纵横交错,码头上挤满了渔船,到处都是泥,到处都是苍蝇。/きだ124240/The的空气充满了令人不快的鱼腥味。”王耀南回忆道。

沙坡尾,渔歌又响

转型迫在眉睫,但如何改变它已成为一个难题。“在过去几十年快速发展的城市建设中,沙坡井曾经被人们遗忘,避风功能日益衰退。然而,很难保留厦门代表性渔港的特色,如码头、锚地、海岸线和拱廊。它们是最直接、最真实的城市记忆。”负责升级改造工作的张世标说。

沙坡尾,渔歌又响

2015年6月10日,沙博威因装修被正式关闭。“改造工作充分挖掘沙坡尾这一复杂的城市渔港文化遗产的独特资源,尽可能保留原有的渔港和闽南特色街机文化,走保护性发展之路。”张士标说:一方面,通过对码头水域的整治、旧建筑风格的保护和工业产房的开发,沙坡井的旧面貌将得到全面恢复,古老风格和品位的老渔港将得到继承;一方面,引进全新的版式,将传统闽南特色与现代艺术感相结合,打造厦门多元文化的地标。

沙坡尾,渔歌又响

在融合传统与创意、保护与发展的同时,沙博威迎来了新的生活。坐在装饰独特的咖啡馆里,品尝一杯;参观“惊呆的杂货店”,跟随风车、帽子和瓷杯等旧物品穿越时间;走在避风码头的石头路上,看着黄色和蓝色的渔船慢慢摇晃...如今,既有古老风味又有时尚气息的沙坡尾已经成为游客们必去的“净红之地”。

沙坡尾,渔歌又响

为历史文物注入文化创意,提升艺术魅力

2017年6月18日,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的教师张偌汐获得了一个新的身份——沙博威的第一位“一日馆长”。站在大学路112号的一栋特殊建筑前,她告诉大家:“每一层都有不同的建筑风格,都标有时代的标记。”一楼的花岗岩条石是五六十年代的建筑特色,二楼的水墨石是八十年代的风格,三楼的红砖更现代。"这栋拼贴建筑看起来很乱,但它代表了沙博威的发展."

沙坡尾,渔歌又响

“我曾经去过沙博威,但是今天我收获了很多。”我对沙博威的历史和文化更感兴趣。”厦门女孩赵说,她看到了一条她从未注意到的沙坡尾。

“建筑是‘死的’,但背后的文化是‘活的’。”张偌汐这样解释了他的初衷。让建筑“说话”,张偌汐的想法与活动组织者——厦门市思明区下港街不谋而合。

沙坡尾,渔歌又响

“本次活动旨在探索沙坡井的艺术内涵,提升沙坡井的文化魅力。”夏港街负责人表示,所谓的“一日策展人”是指在每期杂志中设定一个主题,邀请熟悉沙博威的社会学家和行业专家,带领游客体验沙博威,一个融合多元文化的“活博物馆”。自2017年以来,它已成为沙博威的一项活动,涉及民俗、学术写作、音乐和绘画等许多主题。

沙坡尾,渔歌又响

点亮文化之光的不仅仅是“一日策展人”。曾经的厦门水产加工厂,现在有了一个更响亮的名字——艺术西区。作为“沙坡威海洋文化创意港”项目的第一个改造示范单位,占地近万平方米的设备间和仓库成为厦门第一个年轻的文化艺术区。每周都有免费的艺术工作室活动,每月都有大型的主题活动。以西部艺术区为代表的古老的沙博威已经成为年轻人的文学里程碑。

沙坡尾,渔歌又响

近年来,沙博威正式确定了“文化+影视”的产业定位,并大力建设沙博威影视基地。仅在2018年,它就吸引了近20部电影和电视剧在这里拍摄。

唤醒文学中的记忆和乡土气息,连接当下生活

“我记得,当我出生的时候,我妈妈决定带我去菜市场买我最喜欢的鱼……”在悠扬的闽南歌曲《鱼歌》中,沙坡威生活展览馆开幕了。在这里,你不仅可以享受沙坡井的“前世”,还可以连接厦港地区的文化资源,成为厦港地区的文化集散中心。

沙坡尾,渔歌又响

展厅一楼作为沙坡威文化的接待室,陈列的是《沙坡威年谱》,按时间顺序梳理了沙坡威的发展历程,让参观者可以领略到从唐宋至今几千年的沙坡威文化历史;第二个故事是渔民的故事,主要讲述渔民在多年的训练中形成的独特的捕鱼技巧和习俗。“沙博威作为一个开放的街区,一直缺少一个全面展示文化的窗口。我们希望通过现场展示的方式,将留在记忆和文学中的厦门港场景重新复活,通过与当下生活的联系,创造出一种新的生活之美。”下港街道党工委书记王一清介绍说。

沙坡尾,渔歌又响

从硬件设施的升级到文化精神的塑造,沙博威的转型绝不是简单的以旧换新。“沙坡威独特的渔港标志,如避风码头和渔船,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渔业文化和造船文化,是沙坡威最宝贵的财富和最大的魅力。”厦门渔业历史专家陈福寿说。展示当地文化,突出海洋特色。在沙坡井的改造升级过程中,对地方风味的强调始终如一。

沙坡尾,渔歌又响

它由78岁的技艺传承人钟庆丰、55岁的画家陈水朗和88岁的缝纫大师阮晓晓共同打造,只需两个月的时间就能雕刻完成。这条10.58米长的闽南观王船已成为沙坡尾避风的重要景观,以实物展示了闽南沿海渔民的独特风情。

沙坡尾,渔歌又响

今年,沙波威避难所欢迎八艘木制渔船的回归,该避难所曾因改造项目禁止渔船停靠。玻璃钢安装在船体底部,彩旗挂在船上。如今,渔船已经成为景观船,成为游客拍摄的焦点。"这些船是沙博威的巅峰之作."老船长俞龙发说:“将来,我们也许可以提供传统的渔船模型和延绳钓捕鱼技术来重现传统的捕鱼场景。”

沙坡尾,渔歌又响

渔歌唱,渔港是新的。王耀南,一个老厦门人,再一次走在沙坡井的街道上,感觉陌生又熟悉——精致、文学和时尚的主调让这个曾经衰败的老码头充满活力,焕然一新,在品味的同时,地方文化隐藏在城市肌理中,沙坡井依然散发着让王耀南感觉亲切的海鲜。(钟子凯)

沙坡尾,渔歌又响

《人民日报》(2019年12月18日,第12版)

(原标题:沙博威,渔歌再次响起(解码城市味道))

编者:纪爱玲

标题:沙坡尾,渔歌又响

地址:http://www.gshxhs.com/gmwxw/1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