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16字,读完约3分钟
在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电池热管理技术成为制约续航能力与安全性的核心瓶颈。燕山大学温域智控电池热管理课题组通过自主研发,成功攻克复合相变材料的关键技术难题,推出全新的石蜡基复合相变材料,为电池热管理领域带来革命性突破。
核心技术突破:黄金配比解锁材料性能极限
课题组通过大量实验与仿真验证,创新性地提出石蜡:膨胀石墨:石墨烯=87:10:3的黄金配比方案,并引入金属铝蜂窝结构,构建出集高效导热、高储热与结构稳定性于一体的复合相变材料体系。这一突破性配比实现了三大核心优势:
1. 超高导热性能
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高达4.376W/(m·K),较纯石蜡(0.137W/(m·K))提升32倍,解决了传统石蜡导热性差的致命缺陷。石墨烯的二维层状结构与膨胀石墨的蠕虫状孔隙形成高效导热网络,使热量在材料内部快速均匀传递。
2. 超强储热能力
石蜡基体贡献了高达220kJ/kg的相变潜热,能在电池产热高峰期快速吸收并储存海量热量,避免温度骤升。实验数据显示,该材料在5C倍率放电工况下仍能稳定控温,电池温度始终低于48℃。
3. 极致均温特性
通过蜂窝结构与石墨烯协同作用,电池模组内部温差被严格控制在1.1-2.5℃,较传统单相变材料(温差>5℃)显著提升均温性,有效抑制热失控风险。
创新工艺:从实验室到工业化生产的跨越
制备流程的极致优化
1. 分阶段复合工艺
- 第一步:将石蜡加热至80-90℃熔融,形成均匀液态基体;
- 第二步:分批次加入膨胀石墨,利用其多孔结构吸附液态石蜡,形成初步复合体;
- 第三步:引入石墨烯纳米片,通过高速剪切搅拌(2000rpm/30min)实现纳米级均匀分散。
2. 金属蜂窝增强结构
将复合相变材料注入蜂窝状铝框架,形成“三明治”结构:中间层为相变储能层,两侧为导热强化层。该设计使材料抗压强度提升200%,循环寿命达500次以上(容量保持率≥92%)。
实验验证:数据见证卓越性能
- 2C倍率放电测试:电池温度从48℃降至32℃仅需8分钟,较纯风冷系统提速300%;
- 高温工况(45℃):主动风冷模式下,系统能耗较液冷方案降低62.65%,重量减轻40%;
- 低温适应性:耦合相变材料的自加热功能,-10℃环境下电池加热效率提升55%。
应用前景:重塑新能源产业格局
该材料已申请4项国家发明专利认证,并与两家企业达成技术合作意向。实测数据显示:
- 在电动两轮车中,电池包体积缩减35%,续航里程增加24.76%;
“我们正在研发第三代智能复合相变材料,目标是实现-40℃低温自加热与80℃高温稳定运行的全气候适应。”项目负责人表示,“未来5年,这项技术将推动电池热管理进入‘零能耗’时代。”
标题:燕山大学科研团队突破性研发新型复合相变材料 助力电池热管理迈向高效节能新时代
地址:http://www.gshxhs.com/gmwjj/39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