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50字,读完约3分钟

甲子薪火,生生不息。7月18日,在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农林大学谢联辉教授的带领下,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薪火传耕”研究生乡村振兴服务实践赴莆田市涵江区梧塘镇漏头村,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技助农实践活动。此行正值谢联辉院士在漏头村提出并实践具有深远影响的“漏头经验”六十周年,师生们追寻院士足迹,深化校地合作,将实用技术送到田间地头,用实际行动为这份跨越一甲子的“三农”智慧注入新时代活力。

实践团第一站在谢联辉院士的带领下福建农学院旧址、谢院士当年居住的农屋旧址及旧村部等地,实地考察漏头村,在田间地头重温攻克小麦秆锈病的奋斗历程。在谢联辉院士的会议介绍中,师生共同领悟漏头经验的核心精神该经验以田间当课堂、农民当教师、作物当教材为特色,开创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耕读教育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历史智慧。

图为谢联辉院士带领实践团重访福建农学院旧址

 

走访结束后,实践队同莆田市梧桐镇开展座谈会,会上,谢联辉院士深情回顾了“漏头经验”的形成历程,讲述当年师生农户们同吃同住、共克难题的故事。上世纪60年代,福建农学院师生扎根农村蹲点,为当地生产和教学改革贡献突出。1965年,谢联辉在漏头蹲点时,发现小麦秆锈病菌源的南方桥梁寄主,提出耕作改制(不种秋小麦)切断病害循环,成功根治该病。这种基层蹲点、半农半读的“漏头经验”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报道推广,成为解决农业生产难题的宝贵范例。今年是“漏头经验”提出60周年,谢联辉院士在访谈中强调:“根是活力之本。”从“根系保养”到“生态避害”,是新时代农业科研者要续写新篇章,要将教学、科研与生产实践有机结合,把论文写在乡村大地上。

图为谢联辉院士在座谈会上发表讲话

图为实践团座谈会现场

 

图为实践团对谢联辉院士关于“漏头经验”的访谈

 

最后,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与涵江区梧塘镇党委机关签署共建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共建教学实践基地,联合开展科技助农、人才培训、文化传承等项目,推动漏头经验在新时代焕发活力。此次合作将依托高校科研优势,打造集人才培养、科技推广文化传承于一体的综合平台,助力梧塘镇建设乡村振兴示范样板。未来,双方将持续深化院校+机关+乡村三方联动机制,为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探索新路径。

图为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与涵江区梧塘镇党委机关签署共建合作协议

 

图为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薪火传耕”研究生实践队合照

文:商洛华

图:薛煜凡,何媛婷

标题:薪火传耕六十载:从“漏头经验”到乡村振兴新实践

地址:http://www.gshxhs.com/gmwjj/40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