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889字,读完约7分钟

卷首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兴奋剂。” “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的迅速发展史,是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奋斗史,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强到坚强的复兴史。 “四史”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人增强底气、骨气、正气,提高党性修养的内生动力。 只有好好学习“四史”,多次建设党,思想理论坚强的党,才能知道来路、明方向,不要忘记初衷,与时俱进,使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前进。 我们开设了“四史”记忆专栏,与大家一起重温其波澜壮阔的历史岁月……大别山区位于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处,孕育了著名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从1947年6月开始,刘伯承、邓小平指挥晋察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四个纵队,就常说的“刘邓军”,对国民党统治地区大别山实施战术军事行动,建设大革命根据地,人民解放军转移到全国性战术攻击 到1947年底,主战场已从解放区转移到国民党统治区。 毛泽东说:“这是历史的转折点。 这是蒋介石二十年反革命统治迅速发展消亡的转折点 这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统治迅速发展到消亡的转折点。 “进军大别山,跳到敌人后面直到邓小平和刘伯承1947年4月末,刘邓军的目标方向不是大别山而是豫西。 首要任务是直接配合陕北人民解放军的作战和远程华东野战军的作战,粉碎国民党军的要点攻击。 从5月到8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和中央军事委员会根据整个战局的迅速发展情况,三个野战军采用中央突破战略,转向战术攻击的新部署。 那年7月21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前委员会扩大会议在陕北靖边县小川村举行。 周恩来在会上总结了人民解放军在战争第一年取得的成绩,毛泽东发表了重要演说,提出了第一个五年处理对蒋介石的斗争计划的构想。 但是,当时国民党军队以攻击山东省为重点的情况下,华东野战军暂时难以承担外线作战、大别山出击的战术任务。 对此,刘邓军面临的正面敌军很少,而且国民党两翼攻击、中间防御、哑铃这样的战术体系,有利于刘邓军的中间突破,一举扭转战局。 哑铃这样的战术体系在刘邓军中间突破小川村会议后,根据中央的战术部署,刘邓军在8月初的千里跃进大别山,开始了全国性的战术大反击。 这时毛泽东给刘伯承和邓小平发了秘密电报。 邓小平后来回顾说,“毛主席给刘邓小平发极其秘密的电报是陕北的‘非常困难’。” 当时我们二话没说,马上回电,半个月后行动,跳到敌人后面,径直离开大别山。 实际上不到十天就开始行动 那时没有后方作战,困难是可以想象的啊……向南走一千英里,下这个决心真了不起啊。 今后也能看出毛主席战术思想的光辉。 而且,这个担子落在了二野,整个解放战争最难的是扛这个担子,是肩负的重担啊。 (这时刘邓军自己面临很多问题,主力部队经过一个月的连续作战,死伤大,非常累,弹药消耗,冬装不足,急需休养补充。 但是,在毛泽东的密电下,刘伯承、邓小平深入大别山,把战争引导到国民党的统治区,深刻意识到有关战术全局和党中央在陕北的安危是大局,困难再大也要克服。 攻防克难,不打自信仗1947年8月6日,刘伯承、邓小平在晋冀鲁豫野战军前线司令部作战室召集干部会议。 邓小平在会议上说。 “毛主席对我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估计了三个前景。 一是不能付出代价站回去。 二是不付出代价站着,在周围多次游击。 第三,付出代价站稳了 我们要从最困难的方面考虑,坚决勇敢地战胜一切困难,争取最好的前途 当然我们马上行动,有很多困难,但在党中央的正确指导下,在全国各战术区特别是陈粟、陈谢军的大力合作下,有广大指战员的艰苦奋斗,任何困难都能克服。 在这次会议上,还开始讨论什么时候进入大别山。 有些人认为黄河随时有决堤的危险,部队应该缩短休养时间,提前出动。 很多人认为部队的休养和准备需要时间,主张按计划在8月15日前重新出动。 一队孤军深入国民党统治区,没有后方和补给,困难的危险是可以想象的。 特别是通过黄泛区和淮河两个。 黄泛区到处都是积水和泥土,人烟稀少,路途艰辛,无法补给粮食。 由于重型武器不能通过泥质区,部队必须当场埋藏或炸毁非常贵重的榴弹炮和卡车。 刘邓军过淮河,进入大别山区过黄泛区,另一个难关是淮河。 8月26日,部队到达淮河北岸的利子县、临河一线。 这时,前面关闭的国民党军整编第65师团的先头部队离刘邓部队只有15公里,后面紧跟着国民党军的19个旅。 8月27日凌晨,部队抢劫了淮河 刘邓军的主力徒步过淮河不久国民党军就追上来了,淮河上游的洪峰急流而下,国民党军只能望河哀叹。 邓小平晚年说:“我们刚结束就涨水了,没那么多时间,运气真好。 至今为止不知道淮河有关,就这样突出了道路。 “过淮河是大别山,晋冀鲁豫野战军终于成功完成了党中央交付的任务。 1947年8月27日,刘邓军经过20天的千里进军大别山。 那天邓小平以中国共产党中央原局的名义向各部队发出了指示。 “勇于承担重担,顾全大局,全心全意,义无反顾巩固大别山根据地,与友邻兵团合作,统治中原。 “团结稳定军心,纪律严明,争夺民心的刘邓军进入大别山后,从9月到11月,经过3个月艰苦的后方作战和无紧张的地方工作,完成了在大别山区的战术部署,歼灭了3万敌人,金寨、潜山、太湖等33 这首先取决于大别山地区的军政、军民团结起来。 首先,在刘邓军中表现为内部团结。 邓小平回顾了晚年“二野”的历史,“二野的内部关系非常团结,非常和谐。 上下阶层之间、纵队之间、乃至下层之间,关系都很和谐。 “其次,刘邓军充分观察军民间团结,始终关心人民利益,与群众密切联系,动员每个人,团结群众。 1947年9月上旬,邓小平在经扶县小姜湾村专门主办整顿纪律的干部大会,亲自到达大别山的部队约法第三章:用枪殴打平民枪毙。 掠夺财物者,枪毙。 强奸妇女者枪毙 大会召开不久,邓小平的警卫连副队长赵桂良未经店主同意,进了一家店带来了两捆布和粉。 另外,还有一点白纸和毛笔等。 原来,连里的小士兵衣服破了。 赵桂良打算用花布给他做棉袄。 拿纸和笔打算在连里发板报。 取粉条准备给刘伯承吃。 因为刘伯承喜欢吃粉条。 这件事在刘伯承和邓小平面前报告,两个领导人很为难,毕竟这个警卫是为了部队同志,而不是为了中队长掠夺财产,为自己贪图享乐。 最后,邓小平含泪说:“法纪如山,谁也不能以身作则! ”。 他下令依照约法第三章工作,枪毙了这位副中队长。 这件事给全军将士很大的冲击 从那以后,全军纪律严明,再也没有发生破坏部队纪律的现象。 当地群众经过这件事,对刘邓野战军获得了全新的认知,逐渐接近解放军。 他们组织起来,帮助解放军运送伤员,输送粮食,发送情报,引导,做军靴,掩护地方干部。 刘邓军开始在人民中扎根 这样,在敌人的包围封锁中,刘邓军开辟了血路,千里直接插入大别山,坚定地落在以金寨为中心的大别山区,建立了大别山革命根据地,人民解放战争从战术相持进入了战术反击的序幕。 (原载是年8月11日的《澎湃情报》,作者是上海市委党校讲师)来源:学习强国、天津政法原标题:《“四史”记忆》为什么千里跃进大别山是历史的转折点? 》阅读原文

标题:热门:【“四史”记忆】为什么千里跃进大别山是历史的转折点?

地址:http://www.gshxhs.com/gmwxw/15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