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419字,读完约9分钟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镜像,尤其是福建泉州。

泉州,见数字:2018年,区域国内生产总值为8468亿元,在福建省排名第一,在国内城市排名第18;

产业看泉州:拥有纺织服装、鞋类、石化、机械设备等7个1000多亿元的产业集群,以及一大批知名市场品牌;

看看泉州的民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611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277元,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4.6平方米;

有生态泉州、文化泉州、古城泉州等。

镜像很难穷尽,但追求是一致的。泉州市委书记康涛向《经济日报》记者表示,从改革开放初期,到新时期全面落实新的发展理念,深入落实新时期福建新的建设部署“机制活、产业优、人富、生态美”,努力打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三场硬仗,泉州始终践行着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

"多面"泉州推进高质量发展:从以快制胜到以质为先

一个强壮的人会折断他的手腕并寻求发展高品质

泉州的经济过去以速度见长,以速度取胜。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生产自救工厂的建立到改革开放之初,泉州依靠竞争的速度和规模,经历了一个广泛的发展阶段。泉州进入新时代,改变了发展理念,更新了发展理念,力求在高质量发展中领先。

"多面"泉州推进高质量发展:从以快制胜到以质为先

在泉州安溪县龙门镇,记者走进中国国际信息技术(福建)产业园,感受“中国云谷”的风采,探索泉州制造业转型升级与生态文明建设良性互动的轨迹。

时针拨回2010年。石材开采和加工是龙门镇的传统支柱产业之一,但显然,这种粗放的管理和环境污染的发展模式已不能满足科学发展的要求。安溪下决心“断壮士断腕”,对石材行业进行了彻底整顿,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和落后技术,率先实现了石材行业在全省的彻底退出。

"多面"泉州推进高质量发展:从以快制胜到以质为先

“这块石头出口后留下的塌陷土地给我们带来了一个重要的机会,我们可以把鸟笼换成鸟笼,变废为宝。”园区管委会主任陈回忆说。在安溪县委、县政府的整体布局下,龙门镇果断实施产业转型,抢占科技产业高地,引进了一批含金量高的龙头企业,如国富瑞数据系统有限公司、中国电信、网络科技等,不仅展示了明显的带动效应,还引爆了以数字经济为引擎的产业链,支撑了安溪“走出去”的智慧产业。短短几年时间,“中国云谷”风起云涌,3万多人聚集其中,创造了产值超过300亿元的数字经济。

"多面"泉州推进高质量发展:从以快制胜到以质为先

同样的蝴蝶变化也在泉州上演。安溪光电产业园、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夏泉(安溪)经济合作区湖里园、思明园等现代专业园区相继建成,形成了巨大的园区经济。在南安、石井和水头连续废弃采石场处理项目包花费1.1亿元,在泉州核心谷整理2400亩土地;在石狮,包盖山废弃的石窟被改造成600多英亩的峡谷旅游景点,以“花海谷”的名义吸引游客...

"多面"泉州推进高质量发展:从以快制胜到以质为先

这一系列的蝴蝶变化印证了泉州高品质发展的前进步伐。泉州市市长王永利表示,泉州大多数企业都是从“老本行”起步的。转型和升级不是彻底改造,也不是新的炉灶。相反,它从产品、流程和管理授权入手,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加强、建设和补充产业链入手,加快形成传统、高科技和重化三大产业。

"多面"泉州推进高质量发展:从以快制胜到以质为先

高科技产业正在加速发展,新的动能优势不断涌现。今年上半年,泉州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从去年的16.3%增长到19.4%。在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瑞驰智能公司总经理办公室主任刘义华展示了即将进入市场的4k短焦距0.19倍投影镜头技术,是年轻的瑞驰公司自主研发的尖端技术产品。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连志富表示,目前开发区有11000多家市场主体,其中有15家科技巨头龙头企业。

"多面"泉州推进高质量发展:从以快制胜到以质为先

刺桐开花创造高生态价值

泉州的美丽在于生态。

然而,泉州的生态高价值不是与生俱来的。由于历史原因,起源于农村工业,以闲散资金、闲散房屋和闲散人员“三闲”为起点的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大多聚集在能耗污染明显的行业,其生态价值多少有些“先天不足”。因此,节能减排和污染控制是泉州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环节。

"多面"泉州推进高质量发展:从以快制胜到以质为先

泉州的做法是把重点放在前端的产业升级和末端的污染控制上。泉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刘表示,抓产业升级就是两条腿走路:“抓技术创新”、“进园区”,抓污染治理就是“淘汰一批”、“监管一批”。自2007年以来,当地政府采取差别电价、财政补贴、小企业“大压力”等措施,分阶段、分批淘汰水泥、石材、煤炭、钢铁等行业落后产能,引导电镀、制革、化工、漂染等重污染企业有序集中入园,实现集中排放和污染治理。同时,全市2000多家企业参与了“数控一代”、智能改造和“机器更换”,节约了人工成本,提高了产品产出率和成品率,实现了节能减排。

"多面"泉州推进高质量发展:从以快制胜到以质为先

石狮市委书记朱启平介绍说,20世纪90年代初,大量漂染企业落户石狮一些偏远的渔村,建起了100多个烟囱。2011年,石狮市建成大宝、五宝、金尚三个工业集中控制区,实施集中供热,印染工业区纺织染整企业无烟囱、无燃煤锅炉,年减排近7000吨二氧化硫和近2000吨氮氧化物。如今,一些地方仍然忙于环保,石狮已经开始了新的旅程。

"多面"泉州推进高质量发展:从以快制胜到以质为先

泉州还以小流域管理为出发点,将景观、土地、森林、草地与社区、村庄整治相结合,努力营造一个青山绿水、花香四溢的美丽家园。被泉州人称为母亲河的晋江,与泉州的天安桥、刺桐桥、晋江桥连成一线。过去,桥下杂草丛生。经过南岸的特别改造,它变成了一个水系公园,有绿地、碧波、鲜花和榕树。泉州还率先在全省实施了河长制和湖长制,对全市53个城市的所有内河和107个湖泊水库进行了系统监管,使“飞越宁静的沼泽地,飞一只白鹭”成为常态。

"多面"泉州推进高质量发展:从以快制胜到以质为先

泉州以“生态+城市”的理念,形成了“古城亮点、山海厚薄、生态连续带空”的生态格局。据泉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张春泉介绍,按照这种模式,泉州已经建成了以山为屏障的城市生态屏障,形成了一条以山线和水线连接山海的“走廊”。在城市中,根据“园林”和“人民花园”、“针灸式”绿化的布局,小型和微型公园适合绿化,全年都有鲜花。

"多面"泉州推进高质量发展:从以快制胜到以质为先

盛夏时节,记者走上泉州大平山新建的山地绿道,看到许多市民在绿道上打电话交友、骑马或散步、欢笑。这里有云路花园,汇集了闽南的特色建筑;桃园茶谷,精心打造以茶文化为特色的绿色休闲;这里有花坛和林带,四季轮流,创造出五彩缤纷的花朵。泉州市城市管理局副研究员林谋雄说,泉州古称“刺桐城”。当海桐花在春天盛开时,它看起来像“福建海海桐花周围的云”,让人流连忘返。

"多面"泉州推进高质量发展:从以快制胜到以质为先

“活古城”融合了文化和旅游,具有很高的气质

泉州面朝大海,是宋元时期的大都市,至今仍有6.41平方公里的古城。保护古城就是保存历史,继承文脉,继续书写历史文化名城的未来。

泉州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上有自己的探索,即“保持人、形、韵,看人、看物、看生活”。

金鱼巷是一条200米长的石板小巷,两边是古老的红砖,去年才翻修过。走在这条古老的小巷里,你可以走进老房子里的精品咖啡店;走进“润物细无声”的文化创造世界;来一碗“海斯金凤”的福建元宵;或者乘班车去“古城路口”。人们在小巷里来来往往,散发着烟火和茶、米、油和盐的人情味,将传统和现代元素融合成一幅令人愉悦的画面。泉州古城保护协调小组办公室主任李伯群如释重负地说,这次奇妙的经历是古城保护小组精心维护的结果。

"多面"泉州推进高质量发展:从以快制胜到以质为先

古城保护使泉州古城文化散发出历史与时代相融合的魅力。这里有刘胜塔、江口码头、洛阳桥、开元寺、天后宫、景清寺等10余处文物,是泉州作为“海斯”港口和世界多元文化交汇点的证据,也是申请泉州古遗址遗产的依据。2019年7月9日闭幕的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将于2020年在中国福建省福州市举行。有望申请古泉州(刺桐)遗址的遗产。

"多面"泉州推进高质量发展:从以快制胜到以质为先

古城保护和文化遗产齐头并进。每周二和周五下午,退休教师李中荣将来到这里,与一群南音爱好者一起在元和1916创意产业园的古香乐府演唱。南音是唐宋时期泉州特有的古代音乐遗迹,被誉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与南戏、南拳、南派工艺一起构成了“五南”闽南文化。元和1916创意产业园的全新亮相,使南音等文物找到了一个独特的交流窗口,让南音爱好者可以找到朋友。

"多面"泉州推进高质量发展:从以快制胜到以质为先

元和1916创意产业园原是一个老厂区。让古老的工厂文化搭建舞台,让文化之旅唱戏,是泉州古城保护的新景观。如今,元和1916、西街小溪城、蔡古居住旅游区、晋江武甸传统街区等创意园区已成为泉州新老居民的主要切入点。随着泉州科技与规划博物馆、工人文化中心、泉州大剧院和图书馆的建成和投入使用,“四瓣”构成了泉州现代公共文化中心,古城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辅相成,形成了同频对话的时代空频道。

"多面"泉州推进高质量发展:从以快制胜到以质为先

在这个充满活力的时代,空海峡,泉州正努力镌刻一个新时代高品质发展的宏伟蓝图。(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张玉红、常长富、薛志伟)

标题:"多面"泉州推进高质量发展:从以快制胜到以质为先

地址:http://www.gshxhs.com/gmwxw/114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