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37字,读完约4分钟

本报记者蒋

7月10日,在《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2019)发布之际,中国银行业协会召开了“供给侧结构改革促进高质量发展”研讨会,讨论金融供给侧结构改革给银行业高质量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主席、党委书记潘光伟指出,银行业要提高金融体系的适应性,深化金融供给方改革,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提升金融体系适配性  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

如何提高金融系统服务的适应性?潘光伟认为,银行业应该准确把握国家经济发展的大背景,围绕国家战略、包容性领域、制造业和科技企业提供高效的金融服务。首先,关注国家战略。“一带一路”倡议、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战略的推进,为银行业提供了大量商机。银行业应跟上国家发展步伐,积极创新业务模式,满足市场参与者的多层次金融需求。第二,我们应该关注包容性领域。为了缓解小微、三农等普惠性领域的融资问题,监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监管政策,普惠性金融的布局逐渐成为商业银行的共识。据悉,截至5月底,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超过10万亿元,增速明显高于各类贷款。大型商业银行继续发挥“头雁”作用,进一步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能力;地方金融机构继续将管理和服务重心下移,重点将服务触角延伸到县、乡镇和金融服务薄弱地区和群体,扩大普惠金融服务覆盖面。第三,我们应该关注制造业。制造业是现代工业的核心,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制造业贷款为17.53万亿元,仍是最大的贷款行业。但是,目前存在银行服务与企业需求不匹配、对先进制造业把握不准、影响金融服务准确性等问题。今后,银行业如何更好地满足制造业企业的金融需求,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第四,要把重点放在科技企业上。随着科技板块的落地,科技企业的发展翻开了新的篇章。但现实中,科技企业大多是轻资产企业,缺乏房地产抵押,难以满足银行目前的信贷要求。科技企业的金融需求与商业银行现有的金融供给之间存在错位。因此,商业银行应积极创新管理和业务模式,通过投贷款联动和知识产权质押加大对科技企业的支持力度,缓解科技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提升金融体系适配性  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

如何促进银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潘光伟认为,要实现银行自身的高质量发展,必须找准定位,转型发展;通过多样化的产品体系为实体经济提供高质量的金融供给;通过良性竞争和错位发展,形成多层次的金融供给体系。这就要求银行业继续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初衷和使命,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高质量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继续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同时,要继续丰富多层次的金融供给体系。

提升金融体系适配性  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

如何促进银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潘光伟认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金融供给方面结构改革的深化需要高质量银行业的支持。银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也需要一些外部力量的授权。首先是技术授权。一直以来,商业银行都是新技术应用的实践者,伴随着新技术的出现,它们相互促进。如今,科学技术在提高商业银行运营效率、降低成本、增强金融服务的用户体验和客户粘性、扩大金融服务的可用性和覆盖面等方面的作用,给商业银行的高质量发展和转型带来了“加速”。商业银行在运用科学技术增强业务能力的同时,应注意防范数字安全风险。其次,研究了授权和平台授权。在过去的粗放管理时代,研究在商业银行中的作用被掩盖了。随着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企业应运而生。面对信息技术、微电子、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等全新的行业和企业,商业银行原有的知识储备日益不足,迫切需要加强行业、行业研究和智库建设,为银行业未来的高质量发展助力。

标题:提升金融体系适配性 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

地址:http://www.gshxhs.com/gmwxw/12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