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74字,读完约4分钟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2025年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精神,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团连续第四年走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二二四团五连,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活动。团队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与硬笔软笔书法、诵读、音乐舞蹈教学有机融合,在连队活动室里,奏响了一曲充满青春活力的民族团结乐章。

语同音搭起连心桥

“同学们,‘洋芋’‘马铃薯’和‘土豆’指的是同一种蔬菜吗?” 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课堂上,实践团成员徐玲通过展示土豆照片,以生活中的方言差异为切入点,开启了孩子们的普通话学习之旅。徐玲巧妙设计教学环节,通过不同地区方言对话的“碰撞”,让孩子们亲身体会到说普通话的必要性。“普通话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打开广阔世界的钥匙。”徐玲说。

实践团成员王雪荣则耐心地教孩子们发音:“‘苹果’—— 跟着老师读,píng——guǒ——” 她还通过与类似读音的前鼻音进行对比,帮助孩子们准确掌握发音技巧。11岁的维吾尔族男孩吾麦尔江涨红了脸,反复练习后终于读准,兴奋地举起手喊道:“老师,我会了!”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教室里上演。实践团成员们还借助拼音儿歌、动画、卡片等形式,让枯燥的字词变得生动有趣,孩子们争相回答问题的声音,如清脆的铃铛声般在教室回荡。

实践团成员徐玲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课堂教学 史文峰供图

墨色香浸润文化根

在软笔书法课上,墨香与硬笔书写的沙沙声交织在一起,营造出和谐的氛围。实践团成员胡瑜瑕握着7岁女孩哈丽达的手,手把手教她写下“中”字的竖笔。哈丽达盯着纸上逐渐成型的字,睫毛上沾了墨渍也浑然不觉,只是开心地笑着说:“我的字像老师写的了!”旁边,几个男孩正在比赛谁写的“福”字更端正,尽管墨汁沾满了手,脸上却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实践团成员胡瑜瑕软笔书法教学 史文峰供图

硬笔书法课上,实践团成员王婉伊绘声绘色地讲述王羲之练字把墨汁当蒜泥吃的故事,孩子们盯着投影里的《黄庭经》小楷,眼神中充满了敬畏。随后,在“皮皮学写字”的动画演示引导下,孩子们握着铅笔认真临摹基本笔画,“横要起笔一顿右上行,竖要收笔回笔挂露珠”。稚嫩的笔迹中,浸润着文化自信,也埋下了爱国情怀的种子。

实践团成员王婉伊硬笔书法教学 史文峰供图

歌舞韵奏出交响乐

“左手在上,像托起蓝天;右手在下,像抚摸大地;孩子们跟着歌词的节奏动起来,像小蝴蝶一样转起来!”实践团成员杨丽萍边示范边喊着节拍,孩子们随着歌曲欢快地晃动身体,情不自禁地唱起来。当唱到“美丽中国,走起来”时,他们的眼神格外明亮,充满了对未来的期望。哈萨克族女孩阿依达娜跟着节奏踮脚、转圈,裙摆扬起时,她说:“老师,我想跳给爷爷看!我想跳好这支舞,并把这首歌唱给大家听。”

音乐课上,伴奏响起,孩子们立刻跟着节奏拍手。当唱到“探索吧,勇气大爆发”时,孩子们自发地站起来,有的挥舞手臂,有的踮起脚尖,歌声中满是少年人的朝气。7岁的余惠汐开心地说:“这是去年老师教我们的,今天再唱歌的时候,歌词我记得更牢了。”实践团成员吴谦总结道:“旋律能让语言变得鲜活,孩子们在快乐中也能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实践团成员胡瑜瑕舞蹈教学 王婉伊供图

从拼音认读、汉字书写到放声歌唱,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播撒希望的过程。实践团成员史文峰表示:“推普助力乡村振兴,不仅是教各民族孩子们说标准话、写规范字,更是在他们心里播撒文化自信的种子。”这些来自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的青年学子,用热情与专业,让普通话成为连接心灵的纽带,让中华文化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中扎根生长。

正如五连连长李思豪所说:“语言通了,思想通;思想通了,发展的道路就更宽了。”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的文化种子,终将在祖国的边疆大地长成参天大树。这场关于语言与文化的接力,也将随着孩子们的成长,融入乡村振兴的浪潮,奏响更加动人的时代乐章。

文字:杨丽萍 肖泽楠 吴谦 张雯

图片:史文峰 王婉伊

标题:墨香书声里的“推普”故事 ——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在二二四团五连播撒文化种子

地址:http://www.gshxhs.com/gmwjj/40811.html